(評析):今天無意間看到這篇報導,看完後非常的認同沃倫.•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給兒子留下的資產的理念及作法,覺得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對子女的教育觀念非常的特別,它不會給子女們以為將來依靠父母(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)給兒子留下的財產就可以了,每天可以不用工作遊手好閒,而是給子女們一個目標及人生未來的方向,給後代的財產是恰到好處,這些想法跟我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,這篇文章一定要留給我們家的小孩看一看,也希望朋友們參考
,

倫•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給兒子留下的財產﹐足以讓他追逐自己的夢想﹐但還不足以讓他空享清福。

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給你一張免費票﹐讓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職業生涯﹐但還不足以這輩子不再工作﹐你會怎麼做?你會利用這份自由去追求另外的人生軌跡嗎?現在你的生活又會有怎樣的不同?

Getty Images
彼得•巴菲特和妻子珍妮弗•巴菲特

巴菲特之子彼得•巴菲特(Peter Buffett)即將出版的新書中﹐有一個故事不禁讓人對這樣一個話題浮想聯翩。彼得19歲時便從他的富爸爸那裡得到了一筆相對不多的財產﹐這些錢“夠做任何事﹐但不夠無所事事。”這是他父親經常引述的原則之一﹐並在彼得的一篇短文中得到了詮釋。短文改編自他一本題為《人生由你打造》(Life Is What You Make It)的新書﹐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彭博《商業週刊》(Bloomberg BusinessWeek)上。這筆財富來自於出售一處農場的收益﹐並轉換成了他父親的伯克希爾-哈撒韋公司(Berkshire Hathaway)的股份。

彼得當時還是斯坦福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的學生。他選擇變賣了手裡的股票﹐得到了約九萬美元﹐並離開了學校。(這些股票現在約值7,200萬美元﹐但彼得說他不後悔。)

他搬到了舊金山﹐建立了一家工作室﹐開始從事他的音樂事業﹐彈鋼琴﹐作曲﹐試驗電子音樂﹐並接受他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﹐無論有沒有報酬。

這一決定讓彼得•巴菲特最終碰到了好運氣──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遇到了一位在新成立的有線電視頻道MTV電視台工作的漫畫家。這讓他得到了一份有報酬的廣告工作﹐並讓他終於能夠靠音樂謀生。彼得在音樂事業中不斷前行﹐成為一名榮獲艾美獎(Emmy Award)的音樂人、作曲家和製作人。他寫道﹐如果我一開始就面對必須自己謀生的壓力﹐我可能無法繼續沿著我所選擇的路走下去。

我發現這個故事發人深省。一些年輕人覺得﹐一出校門就應該從事他們能夠找到的工資最高的工作。這份工作將把他們套牢﹐離職業夢想越來越遠。對其他人而言﹐謀生的需求是一種積極而又現實的約束。拿我自己來說吧﹐如果某人給我充足的時間﹐正如巴菲特為他的兒子所做的一樣﹐我猜我可能會把時間揮霍在寫拙劣的小說上面﹐而不是去做秘書這份實用且有報酬的工作﹐然後當老師﹐然後讀新聞學研究生﹐走這樣一條對我來說遠更實際的人生道路。

讀者們﹐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給你一張免費票﹐讓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職業生涯﹐你會怎麼做?你會有個和現在全然不同的職業生涯嗎?抑或這張免費票會抹殺你的奮鬥動機?

http://www.chinese.wsj.com/big5/20100317/wvh081905.asp?source=UpFeature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pon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